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历史回顾 > 人物故事

岁月留痕——赖传珠日记印象
发布日期:2023-08-31 浏览:

赖传珠,江西赣县人,生于1910年,1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毛泽东上井岗山,长征后历任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代部长,新四军参谋长,东满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全面了解这位传奇人物要从他那本珍贵的日记入手。近期,当我阅读完《赖传珠日记》全文后,心灵被深深地震憾了,书中那简洁的文风,朴实的内容和以历史时间为顺序记载的日记,分明是一部反映红军和新四军征程的特别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日记的写作背景和保存过程

1934年,在王明、博古和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2万5千里长征。赖传珠此时担任红一军团红一师政治委员。当年10月12日,他和师长李聚奎奉命率部撤至雩都和瑞金之间的龙泉坝地区集中。10月16日,奉命率部告别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也是从这一天起,做事沉稳细心的赖传珠萌生出一个念头:红军这次战略大转移山高路远,前程茫茫,必将是自己一生中不同寻常的历程。因此,他决定开始写日记。为防日后行军打仗途中笔墨纸砚紧张,他特意准备了3个笔记本放在行囊中。10月16日晚,赖传珠在简陋的宿营地写下了“于龙泉坝出发,晚上行军到达姊姊河下宿营”的第一篇日记。

从长征的第一天起,直至全国解放,赖传珠几乎天天不间断地把行军途中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领导人的言论和部队的足迹一一记载下来,直至1965年去世。他逝世后,这些日记本由其夫人孙湘保管。文革期间,孙湘怕这些珍贵的日记被红卫兵翻走烧掉,连夜偷偷地将其转移到警卫员的家中藏起来,这样才使得日记幸免于难。1984年2月,孙湘将这批珍贵的日记捐献给沈阳军区,历经磨难的日记终于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日记的体例结构和内容概要

这本珍贵的日记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于四个历史时期发生在赖传珠身边的事情。一是红军时期,时间从1934年10月16日开始到1937年12月23日,主要记载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到达陕北后部队整编情况以及“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有关问题。二是抗战时期,时间从赖传珠被任命为新四军参谋处长,随项英由延安赶往武汉太和街26号时开始。时间是从1937年12月24至1945年10月13日。主要纪录了赖传珠在新四军时期的工作以及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实施的受降工作。三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从1945年10月14日至1949年10月11日,主要记载了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新四军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后展开的各项工作和战斗情况。四是建国后一段时期,时间从1949年10月2日至1950年4月30日,主要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赖传珠所在部队追剿国民党残余部队,直至解放海南岛的情况。

日记的重要价值

《赖传珠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领导人的言论和行动。诸如红军长征的艰难跋涉,在当时行军环境极度恶劣,战事极其紧张的间隙,赖传珠记下了每天的行程和战斗概况,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也为党史军史工作者研究红一军团红一师的长征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日记涉及地名2000多个,人物1000多个,其中团级以上干部644人。可谓洋洋大观,绝无仅有。当年在出版这本日书记时,人们就是依据日记上记录的地名,描制出一张清晰的长征行军图。

另外,日记中有关新四军组建的记录;有关皖南事变及重建军部的记录;有关新四军对李长江、李明扬进行统战工作的记录;有关新四军部队组织编制,兵力部署;有关抗大五分校以及当时是如何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等等的内容,都是赖传珠留给后人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日记留给后人的启迪

《赖传珠日记》全文60多万字,前后时间跨度近16年。这16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的战争时期。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风暴里,在戎马倥偬的战斗间隙,能把部队的行军、作战情况几乎天天不漏地记录下来。这需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尤其是在长征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朝不夕保,还要天天坚持写日记,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啊!

从这本珍贵的日记中,我们不难悟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就是人生在世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和积极的追求,要有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大众谋福利的勇气和决心。不论自己身在何地,身处何位,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都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那种立志报国,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高贵品格。诚信为人,踏实做事,这样我们一样能够在和平年代,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作者:张树忠